2024年7月6日上午,承载着黑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党委第一、第四、第七党支部部分党员的黑龙江大学校车从音乐厅出发,驶往活动目的地——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纪念馆,开始了“情系黑土—参观萧红故居纪念馆”主题党日活动。为了此次活动,三个支部支委会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在车辆安排、后勤保障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与协调。
是日,天清气朗,微风习习。车外满眼青翠,生机勃发,街区市井,浸润繁华。车内,老党员相见甚欢,笑语欢歌,谈天论地,宛如青年,最年长者88周岁。

到达萧红纪念馆,参访党员在萧红纪念馆门前三个支部合影和分支部合影后,进入纪念馆大厅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参访党员胸佩党徽、身姿挺拔、情绪饱满、庄严肃立。在领誓人的引领下,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铿锵有力的誓言、浑厚响亮的声音,回荡在萧红故居纪念馆上空。



萧红故居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哈尔滨市党史教育基地,包括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两部分。进入萧红故居纪念馆,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默默地向参访者传递着信息,诉说着过往,陈述着沧桑,极强的带入感瞬间将参访党员带入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那风雨飘摇的晦暗岁月。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初诞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河畔。一生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虽漂泊异乡,历尽磨难,却始终怀着对自由与真爱的憧憬。她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 用清丽隽拔的笔触,书写20世纪30年代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被赞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她从这里启程,被战火追逼着一步步远离家园,跋涉千山万水,最终归于碧海蓝天。但是,无论她走得多远,故乡的一切,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永远的精神家园。

走出萧红故居,人们心情沉重,颇多感慨,思绪万千,实难平静。很多参访党员表示,萧红短暂而苦难的一生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萧红出生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年代、战乱的年代、积贫积弱的年代、任人宰割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然而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牺牲无数党的优秀儿女,才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和历史都雄辩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浅显的话语蕴含着历史的印证,鲜红的国旗是鲜血和生命凝成。
而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前景喜人、目标催人。作为离退休党员,虽不能厉兵秣马,披挂上阵,也要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绵薄之力。
带着思绪、带着憧憬,参访党员踏上了返程的汽车,“情系黑土—参观萧红故居纪念馆”主题党日活动圆满结束。